中潤證券 網誌 Blog

客亦友、友亦客,客客友友何其多

選項

中史必修≠必修科

<中史必修≠必修科,兼論提升國史地位及教學質素。>

第二次澄清「必修≠必修科」。

近日,有家長提問筆者,教育局不是已說初中「中史必修」,為何仍要堅持
爭取「必修科」呢?難道「必修」與「必修科」有分別嗎?筆者現予第二次澄清。
教育局曾於6 月14 日在<中國歷史科地位正面睇>指出:「近日有部份人士倡議將
初中中史列為『必修』,以應對新高中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考生減少」;這是教育局
誤會本人文章的意思,本人強烈抗議! 因為本人已發表的文章,均清楚寫明,要
求將中史列為「必修科」,而不是「必修」。

本人已於6 月26 日撰文<以「真心做」來支撐「正面睇」>,指出「必修≠
必修科」,原文是:「曾有一市民去信教育局某官員,查詢初中中史科是否必修;
但是,他得到的卻是「不是味兒的回覆」:當局只是「重申十分重視中史教育」,
並說「規定初中生必須修習中國歷史」等官方式回應,並著該市民自行到連結的
文件中某某頁找尋答案,最後更「請他注意消息來源的可靠性,並加以核實!」。
教育局官員不是急市民之所急嗎?為甚麼不直接將全部答案告訴市民呢?「必須
修習中國歷史」與「中史是必修科」在意思上是不相同的,若該市民缺乏教育的
專業知識,豈非產生誤解嗎?」

筆者多年從事教育事務,對課程文件非常熟悉;一早已知悉「必修≠必修
科」;而「中史必修科」正是現在88%初中學校所推行的「中史科」,包含「獨立
成科」意思。筆者努力筆耕,提倡「必修科」,是捍衛學生接受優質國史教育,
認識傳統文化的權利,只是盡中國人的本份而已! 以下筆者論說,「必修科」能
有效地提升國史地位及教學質素。

「必修科」有效提升國史地位及教學資源。

首先,「必修科」清晰易明,表達教育局重視該科地位,起帶頭的示範作用!
之後增撥資源,積極推廣,更名正言順。歷任特首均明言要加強學生對中國的認
識,教育局更出錢出力,鼓勵學生參加內地交流團,又提倡畢業生回內地升大學;
所謂「思想先於行動」,為甚麼不在中史課程和教學上,大力增撥資源呢?現在
中史科已淪為「閒科」,這現象與「國史地位」是不匹配的!
第二,若中史課程併入「歷史科」或「綜合人文科」教授,如何保證中史
部份沒有被忽略呢?所有學生或家長都知道每周須有兩個課節嗎?在「校本精
神」下,教育局曾如何做好把關工作呢?難道一句「信任教師、專業自主」,就
能解決問題嗎?筆者絕對尊重教師,但是,現實上卻不斷出現年青示威者高舉「龍
獅旗」,使家長不禁搖頭嘆息;國史地位及知識,理應立即提升!
第三,2000 年課改至今,仍有88%初中學校採用「中史獨立科」,明顯較
只有12%「歷史科」或「綜合人文科」優勝;中文科亦已加回範文,顯示傳統文
化的價值;中史包括很多德育故事;又有助人明辨事非的事跡;這些都切合於溫
室中長大的年輕人。中華民族5000 年歷史,更有助學生明白民族起源,體會尋
根之旅。

「活化中史教學」以提升學習興趣,令學生得益。

站於學生需要的立場,「活化中史教學」是很重要的! 包括加強課程的生活
性及趣味,以提升學習興趣,方為重要;例如:現在的服飾圖案,可追源於古代
的圖案。佛道兩教的節日,亦源於古代思想。在課程的「取」「捨」上,仍有很
多工作有待完成。

筆者在五篇文章中都呼籲多樣化的教學方法,包括:影片、話劇、演講、
辯論、與歷史劇導演座談、推廣優秀的教學法及學生習作、採用「穿越時空訪名
人」,將古人觀點應用於今天問題等,這些都需要教育局增撥資源予學校,才能
成功。

「國情必修」助學生未來。

現在,高中課程繁重,尤以通識作為必修必考科,學生工作量及壓力很大。
而且,通識未必適合全部高中學生修讀,何不將通識改為選修科,供學生自由選
擇?而國內與香港交往越趨密切,為了配合學生未來的升學及就業需要,應在高
中加設必修的國情科,校內考試以簡單為主。至於相關的其他建議,筆者現以表
列如下: 

筆者提出建議,只是拋磚引玉;希望學界與公眾人士一起討論,共同令學生得到
實質益處。

德育史實推廣組
(國民小先鋒)
趙善安

 

新增評論

biuquote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