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賓塞:數字投資熱催生「理性泡沫」 全球貿易體系面臨考驗仍具韌性
2025-11-14
在中國舉辦的太湖世界文化論壇・錢塘會議上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・斯賓塞於11月13日就中美貿易、全球經濟體系等議題發表看法。他針對當前美國經濟提出分析,指出美國雖呈現穩定強勁的增長率,卻同時存在「高增長與弱就業、硬通膨」的矛盾現象。若進一步排除人工智慧、數據中心、量子計算等相關投資,美國實際經濟增長率僅約0.1%。此外,斯賓塞提到美國股市已進入「瘋狂」狀態,主要受數字領域特別是人工智慧的熱情與投資推動,標普500指數超過30%的市值集中於前七大科技公司。
然而,斯賓塞認為,當前數字領域投資熱潮所催生的股市「狂熱」,仍屬於「理性泡沫」。他解釋,這是因為市場普遍相信「投資不足的代價遠高於投資過度的成本」。從谷歌、微軟、Meta或亞馬遜等企業的角度來看,在競爭中落後所付出的代價,遠超過過度投資或效率低下帶來的損失,因此這些公司正以極高速度進行投資,形成投資浪潮,金融市場也隨之跟進。斯賓塞強調,這並非不理性的投資,而是基於一個邏輯:一旦被淘汰出局,將付出比現在更高的代價。
在中美經濟關係方面,斯賓塞指出,兩國在核心科技領域的差距持續縮小,尤其在人工智慧領域已基本「不相上下」。雙方在量子計算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,例如中國研發的模擬芯片雖距商用尚遠,但屬於關鍵進展。此外,中國在開源領域的發展速度顯著,進一步推動科技競爭力提升。儘管美國在半导体產品領域實施限制,但並未完全阻斷中國科技創新路徑,兩國在科技投資上形成「互不相讓」的競爭態勢。斯賓塞認為,決策者均不願本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落後,因此不會主動為過熱的科技投資「降溫」。
關於關稅問題,斯賓塞表示,關稅對中美兩國經濟衝擊有限。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,對美出口占比不高,且若其他國家不效仿美國關稅政策,關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不會很大。他強調,「真正的風險並非關稅本身,而是政策的不可預測性」。特朗普政府關稅稅率頻繁搖擺,導致企業難以制定長期投資與生產計劃。製造業需穩定預期以規劃供應鏈,不確定性會直接抑制投資意願。
斯賓塞同時指出,二戰後建立的國際體系,包括世界貿易組織、世界衛生組織、聯合國等多邊機構,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,透過「去中心化資源配置」與「全球專業化分工」實現生產力套利,讓各國普遍受益。但當前該體系面臨「專業化逆轉」趨勢,私人部門為規避供應鏈「單點故障」調整布局,一些國家政策層面為保障「國家安全」推動關鍵產業本土化。這種逆轉早於特朗普政府,但特朗普政府加劇了體系動盪。
關稅政策的更大隱患在於可能衝擊二戰後形成的國際貿易體系。斯賓塞表示,目前的全球經濟體系依託多邊規則,實現了「專業化分工與資源高效配置」,讓中美、新興經濟體及發達國家均受益。若美國持續推行「隨意加徵、朝令夕改」的關稅政策,可能引發關稅戰蔓延,導致全球貿易體系碎片化,甚至重現「斯穆特—霍利關稅法」式的貿易崩潰。
儘管如此,斯賓塞對全球經濟貿易體系的維持仍保持積極態度。他認為,特朗普政府對多邊機構採取「退出或癱瘓」策略,打破了美國此前與歐洲、中國等共同維護多邊體系的格局,此舉導致全球治理出現動盪,但並非意味著體系必然崩潰。中國、歐洲及多數新興經濟體仍希望延續現有體系,且全球75%的經濟活動仍可透過各國間的雙邊或區域合作繼續維持。目前的全球經濟體系具備「部分延續」的基礎,也就是說,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在沒有美國領導的情況下,部分延續現有體系。
斯賓塞進一步分析,歐洲雖有意願參與維護全球體系,但因內部缺乏統一決策中心,需先完成內部協調,導致在關鍵問題上難以快速果斷行動。與中美兩個經濟體相比,歐洲在科技與創新領域存在明顯短板,包括數字領域落後、無全球級科技巨頭、對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。此外,歐洲關於人工智慧的監管偏向「風險防控」,忽視對創新的支持,未能釋放人才潛力。這些因素都導致歐洲在參與全球經濟體系治理方面存在欠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