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形機器人:科技夢想與現實的距離

2025-11-14

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高速興起,資本與科研熱度齊升。三年前仍困於融資難題的具身智能企業,如今成為新寵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表示,人形機器人將構成公司未來八成價值,預計十年內交付百萬台。摩根士丹利則預估,2050年全球或將有十億台人形機器人投入使用。

我國去年人形機器人售量僅數百台,今年已躍升至兩萬台,“機器人工程師”招聘崗位亦接近翻倍增長。然而,目前許多機器人仍難以脫離“展示型產品”的範疇,多被用於展會或晚會中作表演與宣傳。這引發業界對“造一個像人類的機器人”是否必要的反思。

專家指出,讓機器人模仿人類運動並非易事。人體的靈活與平衡源於數十萬年進化結果,人工復現其關節與肌肉的協作極為困難。正如“莫拉維克悖論”所言,機器能輕易完成複雜運算,卻難以像人般走路。

儘管如此,人形機器人仍被視為通向通用智能的重要載體。人類世界的設計以身形為基準,從門把手到桌椅比例皆為人定製,使得人形結構在自然融入環境方面具備優勢。它們有望在工廠、倉儲與高危作業中補足勞力缺口,尤其在全球老齡化與勞動力短缺加劇的局勢下,潛力更受關注。

成本下降與勞動成本上升,進一步推動人形機器人商業化。除工業應用外,日本等國已在醫療照護領域引入類人型機器。專家認為,未來它們或將具備人類全部能力,也可能最終超越人形限制,以全新形態存在。

從古希臘的塔洛斯到中國古籍中的木偶,再到現代實驗室中的智能機器,人類造物的夢始終延續。造“人”的過程,也是一場人類對自我與未知的探索。也許這一夢想仍遙遠,但正是在不斷接近它的途中,人類找到了面對未來的勇氣與想像。